三大改造”改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绿色低碳释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作,把深入实施“三大改造”作为促进工业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我市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尤其是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加快实施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探索构建高效节能、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一、强化支撑,全面引导企业改造提升
按照3年实现规上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目标,累计推动723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129个,完成投资595.55亿元,基本实现了应改尽改;出台资金奖补政策,3年共支持“三大改造”项目201个,总投资122.8亿元,支持金额27.74亿。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10个、智能工厂8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4家,市级智能车间25家、智能工厂7家。实施“三大改造”的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3%以上,最高提升200%;平均减少排放36%以上,降低成本15%以上,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产量平均增加1.4倍,最高增加5倍;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6%以上,利税同比增长10%以上。恒康铝业、福寿堂药业、源丰果业、河南新能硅业、新裕机械等32家停产半停产企业通过“三大改造”,有效盘活资产,焕发生机活力。树立了仰韶酒业、国投金城冶金、中原黄金冶炼厂、戴卡轮毂、三耐集团、华鑫铜箔、明珠电冶、骏通车辆、开祥化工等一大批“三大改造”示范标杆企业。
二、夯实基础,打造产业转型新格局
通过强有力的引导扶持和示范带动,全市规上工业基本实现应改尽改。规上工业三大门类采选业、制造业和水电气生产供应业占比从2020年的10.1:47.4:42.5到2022年的24.5:63.9:11.5,三年间制造业增加了16.5个百分点,制造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9年的全省第15位,到2020年全省第7位、2021年全省第1位和2022年全省第3位,2023年1-8月份,全市技改投资增速为126%,“三大改造”投资对工业增速的拉动达到70%,有效促进工业投资和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进一步夯实了工业企业转型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华鑫铜箔通过432项技术改造,申请专利227项,科技成果转化127项,高频高速电解铜箔项目投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戴卡轮毂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产品配套国内外整车生产企业,成为省内唯一一家轻合金轮毂研发基地,铝合金轮毂制造技术走在全国前列。仰韶酒业包装车间通过“三大改造”,建成了16条智能化生产线,效率提高10倍,人员减少67%。宏鑫新材料通过改造,实现90%以上生产数据、工艺数据、质量数据自动采集,生产效率提升37%,人工成本节约15%,每年增加效益1000万元以上,成功打造产业转型新发展格局。
三、低碳发展,释放绿色转型新动能
以绿色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先后开展煤化工、铝工业、刚玉、豫酒振兴等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建立低耗高产的绿色制造体系。三耐实业通过绿色化改造,产能提高了100%,生产成本降低了11%,订单增长275%,白刚玉能耗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重塑了行业标杆,带动我市明珠电冶、鑫锋磨料、洛宜磨料等39家刚玉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53个。开曼铝业、东方希望通过改造,氧化铝单位产品能耗均低于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370千克标准煤/吨;恒康铝业通过实施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11项改造,单位产品耗电减少260度,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00毫克每平方米以上低至25-30毫克每平方米,低于国家环保标准70%以上,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9家、市级14家,全市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充分释放绿色转型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