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万人助万企 >工作简报 > 文章详情

三门峡市“万人助万企”活动简报(第七十七期)

发布时间:2021-11-12 14:42

★最新动态

 

中央企业与三门峡市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11月11日,中央企业与河南省三门峡市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北京举行,签订42个合作项目总投资815亿元,融资超500亿元。此次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谱写了央地深度合作、共赢发展、互促共进的新篇章。

    市领导刘南昌、郭鸿勋、王松钊、吴海燕出席活动。    

市委书记刘南昌强调,为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实现“两个确保”,三门峡市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以前瞻30年的战略思维,系统谋划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对接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接续引进“国字号”资源助力传统产业扩能、提级、进高端。

 

★助企服务

 

市商务局组织外贸企业参加线上展会

 

针对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展会延期或取消,外贸企业订单萎缩,急需开拓海外市场的切实需求,三门峡市商务局组织企业参加豫见马来—中国(河南)马来西亚经贸合作洽谈会、河南—乌拉圭经贸视频交流会、线上中国—多米尼加贸易投资论坛会、RCEP系列专题培训等线上展会和培训活动,全面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提升主导产品的国际曝光度。同时,抢抓国内展会逐步开放时机,组织30余家企业先后参加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会、中国(河南)—东盟贸易投资推介会、2021上合博览会、中国(西部)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展览会等,主动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落实原产地证签发新规,在大力推行线上自主办理的同时,积极为有线下办理需求的企业做好服务,截止目前,共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345份,出口金额达921.1万美元。

 

★各地动态

 

第六工作组助民营剧团过冬

 

渑池县开元曲剧艺术中心是一家从事戏曲演出的民营剧团,近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企业演出锐减,希望政府能够丰富演出剧种,把民营曲剧团纳入政府送戏下乡活动。三门峡市“万人助万企”第六工作组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转办渑池县万人助万企活动办,县活动办组织相关单位对接告知企业:由于2021年送戏下乡任务已全部完成,拟向县委宣传部提出申请2022年对全县民营剧团及演出剧目进行综合评审,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安排送戏下乡演出场次。目前,已经通知企业准备相关材料进行申报。

 

示范区协调解决难题 推动项目建设

 

      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于2016年搬迁示范区,二期建设中39座坟头未迁移,影响企业后续项目建设。三门峡市示范区万人助万企活动办公室接到问题后,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多次对五原崤村进行安排和部署,由街道办一名班子成员带队,村干部配合,对未迁移的户主进行攻坚,克服种种困难,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目前已迁走37座,基本完成任务,在省第十二工作组回访中,企业对该问题的处理表示非常满意。

 

卢氏县参加凤归中原全省返乡创业大赛

 

卢氏县为了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举办第一届卢氏县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动员组织15家具有发展潜力、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项目参加比赛,评选出6名“创业之星”,并邀请省级创业专家为参赛项目进行赛前指导,遴选出4个优秀项目参加全市创业创新大赛,协助其准备项目资料,制作发展计划书,整理创业故事和路演PPT等,着力展现项目优势,提升参赛路演技巧。在河南省第五届“豫创天下”创业创新大赛三门峡分区赛暨三门峡市首届“创响崤函”创业创新大赛上,卢氏县推送的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业组一等奖,卢氏县瑞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新组一等奖,卢氏县杨献民茶业有限公司获得创业组三等奖,艺想良品(河南)电商共银联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创新组三等奖,分别获得了0.5万—3万元奖金。在河南省2021年“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卢氏县报送的杨献民茶叶有限公司和卢氏县瑞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两个项目在全省120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荣誉。其中,杨献民茶叶有限公司获得乡村振兴组全省二等奖,卢氏县瑞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初创组优秀奖。

 

陕州区着力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难题

 

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是集专用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汽车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民营企业。公司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入企过程中了解到企业高层次人才紧缺情况后,陕州区活动办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推进,区人才办积极指导企业申报“骏通牌JTC25G5汽车起重机产品开发”高层次人才(团队)产业化项目,扶持资助人才项目资金90万元;帮助企业全职引进的三门峡市“高级人才”2人,落实安家补贴、生活补贴32万元,帮助企业完成了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起重机产品的全过程开发,为企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注入活力,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