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建议提案办理 > 文章详情

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16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7-05 10:27

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166提案的答复

 

李志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以市委确定的“13561”工作布局为总抓手,围绕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

一、发展亮点

(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

黄金产业,形成了“采选-冶炼-精炼-加工-交易”的全产业链。黄金产量110.6吨,连续40年居全国第二位。中原黄金冶炼厂成为亚洲单体最大的黄金冶炼企业,2023年产值超450亿元,黄金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国际领先。铝产业,形成了“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部分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化工产业,建设义马、陕州两个化工园区。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化工园区,开祥化工PBT产能居国内首位,PBAT/PBS单套装置产能全国第二。食品产业,仰韶酒业“中原院士工作站”等三平台两中心全部建成,中国酒曲研究院落户仰韶,2023年产值突破5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30%增速。

(二)新兴产业加速突破

铜基新材料产业,培育打造了一批单项冠军、头雁企业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华鑫铜箔6微米铜箔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宝鑫电子4.5微米单卷7万米超长极薄铜箔全国第一,金源朝辉压延铜箔成功应用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全市铜箔产能达到7.8万吨,居国内第一。高端装备产业,骏通公司成为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专用车生产企业,年产能8万辆;中车重装轨道交通元器件等13种新产品实现量产。电子信息产业,华鑫铜箔5G用铜箔填补了国内空白,金渠银通5G用银粉实现国产替代化;中科微测金属封装线具备宇航器件生产资质。生物医药产业,乐(YUE)氏同仁制药18个品种产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赛诺维消栓肠溶型胶囊为全国独家药方;广宇牌冬凌草片和玉皇山制药雄黄粉产品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三)未来产业加力布局

前沿新材料产业,已形成镓基、锗基、硅基、碳基、砷基、稀贵、稀散金属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基础。能环(三门峡)年产5万吨NPR新材料项目成功投产;东方希望建成全国第6家、全省第1家高纯镓生产基地,全市高纯镓产能达到110吨,占全国的27%;稀贵稀散金属方面,可年产硒210吨,占全国的15%;碲140吨,占全国的25%;铼2吨,占全国的28%;钯145千克,占全国的4%。新型储能产业,易事特储能装备产业化项目全面投产,助力我市打造行业领先的储能装备生产基地。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332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地初具规模。我市已落子超导材料、碳基芯片、石墨烯存储等未来产业“先手棋”。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抓链群培育。围绕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聚焦“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的链长制和盟会长制“双长制”制度,重点培育铜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等12条产业链,加快构建“万亿引领、千亿提升、百亿新兴”的现代化产业格局。先后召开3次高规格产业链推进大会、5次产业强市(工业经济)指挥部工作会议,数十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对全市产业现状进行起底摸排,形成12条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和“一图谱六清单”,共绘制省、市和细分产业链图谱60张,梳理重点企业196家,重点项目134个,重点事项72个、重点短板57项,并对图谱、清单、项目、事项组织按图施工、照单作业。材料新城方面,三门峡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灵宝市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何季麟院士领衔的高纯镓、铟、硒关键金属材料项目、柴立元院士领衔的高纯砷制备项目、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新材料项目和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落地,钼清洁冶金与高纯石英材料等一批中试和产业化应用项目成功落户。黄金、铝、铜、白酒等产业重点企业跻身全省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图谱。高端制造之城方面,易事特储能在西安布局研发中心,锂电PACK线及储能装备产业化项目全面投产,新型储能装备产业加速布局;骏通车辆多轮驱动越野加油车产品填补了我国大方量越野加油车的空白,与中车重装共同成为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环;中科芯已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静电防护体系认证,辐照加固高速功率驱动器系列产品研制等7个博士带头项目加速孵化。

(二)抓创新驱动。按照“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创新路径,落实“首位战略”,河南省关键金属产学研联盟成立仪式、第二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成功召开。高精铜箔产业研究院、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带动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河南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7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739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3.2%,四有企业覆盖率77.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4%以上,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三)抓三化改造。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连续4年支持企业实施“三大改造”。先后推动780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363个,完成投资651.63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改尽改,累计为201个项目发放“三大改造”专项资金2.74亿元。同时,筛选三批次共计308家企业,对标330家行业标杆、龙头企业,开展了管理、质量、能效等8个方面538项对标提升工作,引导企业在管理体系、创新研发、绿色低碳等方面向一流企业看齐,全方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园区1个、无废工厂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15家、市级14家。通过绩效评价,实施“三大改造”和对标提升的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3%以上,平均减少排放36%以上,降低成本15%以上,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产量平均增加1.4倍;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6%以上,利税同比增长10%以上。32家停产半停产企业重焕生机。2023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9%,增幅全省第一,“三大改造”工作作为省政府督查典型案例全省通报表扬。

(四)抓智改数转。深化落实省、市数字化转型战略和“一转带三化”工作部署,建成投用5G基站4483个,实现全市乡镇以上及农村热点地区5G网络全覆盖。14家工业企业开通工业5G专网,打造了恒康铝业、中科微测等75G应用标杆。深入实施“数字领航”标杆打造行动,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11家、智能车间16家、智能制造标杆2家;市级智能工厂7家、智能车间25家、智能制造标杆8家,推动企业上云4156家。开祥化工成功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二级贯标评定,该企业“5G+智能工厂”和戴卡轮毂“5G+智慧云工厂”分获全国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一等奖、三等奖。

(五)抓企业服务。顶格执行、直达快享国家、省各项恵企政策,制定出台142项助企纾困政策,建立“1+7+8”工作体系,共计包联企业1798家,累计解决问题3452个。2023年为企业争取省级资金4860万元;成功申报获批总需求92.82亿元的54个中长期贷款项目,新增减税降费10.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务额度74.48亿元,发行新增债券43.3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1.1亿元,减征失业保险费1.38亿元,办理稳岗返还资金2563万元,发放创业贷款中小微企业2.08亿元,拨付培训补贴资金2756.23万元,全市政府采购合同金额101亿元,中小微企业合同占比达98%2023年全年开展“四项对接”活动401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产销、研发等方面难题。今年上半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696人次,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196328971.6万元,申请春节期间连续生产奖补资金412.35万元,争取省级满负荷生产奖励1170万元,为全市16家企业发放“科技贷”8684.4万元,对18名优秀企业家进行奖励。

 

 

2024619

(联系单位及电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928475   联系人:商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