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万人助万企”活动简报(第244期)
★最新动态
我市实现税费“跨省通办”
2024年,三门峡市税务局与陕西渭南、山西运城等地税务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探索跨省协同办税的路径和方法,深化利企便民实效。
一是联合渭南、运城等地税务部门建立市内联办、跨市联办和跨省联办的“三联办”工作机制,在跨区域税收多个事项上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业务互认,实现“一窗受理、一岗专办”,提升跨区域经营主体信用修复便利度。通过流程再造、人员整合,异地不动产税源管理、出口退税申办流程等10余税费事项已初步实现标准统一,为企业跨区域经营提供便利。
二是利用“征纳互动”平台,实现“云端”互联互通,打通区域壁垒,过去需要两地奔波2—3天才能办好的业务,现在“足不出户”上网5分钟即可办结。目前,已顺利完成271笔跨省业务。
三是全力提升企业政务服务便利度,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去年,我市以提高企业满意度为抓手,还推出了出口危化品“批次检验”全省首批改革试点、全国第二个、全省唯一“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监管通关模式”试点,进一步提高企业跨境贸易便利度。依托市金融服务中心与三门峡农商银行,打通数据壁垒,创新研发了地方性金融产品“崤函e贷”,让3万家个体工商户受益,优化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聚焦专精特新贷 助力企业新发展”
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为大力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精准对接金融资源,1月15日上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市金融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聚焦专精特新贷 助力企业新发展”专场活动。
此次活动,特邀请中原银行普惠金融部就专精特新贷及小微企业综合服务方案做专项解读。还举办了“一起益企”创新讲堂,帮助企业了解省、市助企政策,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根据时间节点主动做好项目谋划申报工作,确保惠企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市金融服务中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原银行三门峡分行分别作业务介绍。全市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和县(市、区)工信部门负责同志50余人参会。
截至目前,我市专精特新贷累计放款139户次,累计授信总金额为7.89亿元,放款总金额为7.25亿元;其中银行直贷7.02亿元,银担合作0.23亿元,平均贷款利率为3.76%,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力支持了专精特新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我市3家企业成功入选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
近日,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遴选结果公布,我市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和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3家成功入选。我市在全省创新资源较强的区域企业数量排名前列。
2024年,市科技局重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完善服务机制。依托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服务平台,精准服务企业,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建立企业动态培育库,实施动态更新和跟踪管理,建立企业发展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强化梯次培育模式。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业”的企业成长路径,在全市形成“挖掘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局面。明确培育对象。聚焦重点企业、聚焦科技企业、聚焦创新人才,针对创新龙头企业认定条件、认定流程、评分标准等,从全市164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梳理出创新龙头企业后备名单,指导企业登录“河南省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申报。最终实现2024年度创新龙头企业申报12家,通过遴选3家。
★各地动态
卢氏县
金融“精准滴灌”助小微企业发展
去年,卢氏县官道口镇结合实际,扎实摸排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为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出实招、下实功。
一是全面部署。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划分摸排范围、明确责任分工、确定有效走访对象、建立清单台账、明确时间节点等,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摸排镇域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情况及融资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二是精准对接。通过拉网式排查,深入商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针对企业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方案,并现场办公录入填报融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精准对接金融机构。三是优化服务。注重优化金融服务流程,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金融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破除融资难题。目前,已完成镇域269家小微企业、645户个体工商户的走访工作,为7家小微企业授信申报办理融资。
湖滨区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湖滨区工业园区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多家企业召开校企合作办学座谈会,旨在搭建校企合作新桥梁,探索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新路径,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人员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来自园区的中原量仪、中兴量仪、百得干燥等企业代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围绕用工难、技能提升、长期培养产业工人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具体需求和合作建议。在互动交流环节,学校与企业就合作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方向、实习安排等具体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培养”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合作模式。